作者:佚名 来源:不详 点击数: 添加日期:2009年02月13日
字体:大 中 小
|
《称象》一课的教学反思 《称象》这一篇课文,通过描写年仅七岁的曹冲巧妙地称出了一头大象重量的故事,让学生懂得只有多动脑筋思考,才能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,将知识灵活运用。虽然这个故事学生大多耳熟能详,但对于曹冲为什么能想出这个好办法?办法好在哪里?学生未必真正了解,而这也正是教学的重、难点所在。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化解教学重、难点,我在备课时,将重点放在第四小节,理解称象方法的巧妙之处。 我为了突破教学重、难点,在称象过程这一重点内容的理解上花大力气进行学生思维的训练。学生通过找句,对比官员们的方法,体会了方法的精妙,理解较透彻。但整个环节中学生的语言积累发展不多,仅以一个问题“称象方法好在哪里”来统领重点段的学习,轻视了字词句的综合训练,妙词佳句的感悟、积累,显得操之过急。以至于设计中的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发挥不大,仅仅扮演了一个“演”的角色,而“示”的作用——帮助理解语言文字的功效荡然无存。学生虽能背诵该片断,也是由于读得多,读得熟,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读懂后的自然而然地识记。光注重了学生思维的训练和发展,忽视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发展。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:“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。”其核心,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。因此,语文教学必须进行严格的语言 训练,一个学生如果不积累一定量的语言,没有较为丰富的词汇和句式,他用什么去思维,用什么去说话和写作?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!语言是思维的外壳,思维凭借语言而进行,语言与思维是密不可分的。语言不通就会思维不畅,辞不达意就会概念不清。可见,语言训练对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关系极大。阅读教学中,要在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思维,做到语言、思维两者齐头并进。 在教学中注重一个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语言训练、积累相融合,多媒体的分步演示和文字的有机结合,观察画面与阅读理解的有机结合,让抽象的语言文字形象化,从而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语句和文章的内容。学生在了解了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之后,曹冲方法的巧妙之处不言而喻,教学重、难点不攻自破。此时学生以积累了一定的语言基础,再让学生叙述称象的过程自然水到渠成,学生自然而然的将理解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,将多元目标融合其中,靠的是对教材的钻研,对学生的了解,以及扎实的基本功。我将不断地摸索、实践、反思、再实践。 西河中心小学
本页地址:http://linshi.123ttt.com/html/yinianji_486_16246.html
分享按钮 |